史林探秘:希特勒真的想要消灭苏联吗?

从意识形态上来讲拉比原油,希特勒想消灭苏联的心肯定是有的,但是对于德国能不能消灭掉苏联,他心里

还是

很清楚的拉比原油

这句希特勒的狂言已经广为人知拉比原油,但是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他在会见负责执行巴巴罗萨行动的德国军官们时,显然这是为了鼓舞军队士气才说

拉比原油

那么实际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拉比原油

1941年6月21日,当希特勒向各个集团军司令下达了巴巴罗萨明天按计划开始的命令后,一架飞机从东普鲁士(今加里宁格勒)起飞飞向了意大利拉比原油。这架飞机上只载有一份希特勒给墨索里尼的信,信中希特勒详尽地解释了巴巴罗萨计划的目的。

展开全文

希特勒给墨索里尼的这封信开头第一句就是:“

这是拉比原油我一生中最难的决定

拉比原油。”

当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坐等前线传回进攻发起的消息时,他对自己的助手说:“在每场战役开始时,就像一个人推开门进入一间黑暗的房间,没人会知道里面藏着什么拉比原油。”

可是既然如此拉比原油,希特勒为啥还要发动巴巴罗萨呢?

现代战争各种作战武器都需要燃料,然而这恰恰是德国的短板拉比原油。德国在二战开始前最主要的石油来源是美国,1938年德国从美国出口的原油和相关初级产品,价值当时的3400万美元!

可以说正是在美国石油的帮助下,德国才得以发动进攻波兰的‘白色计划’拉比原油。但是随着德国进攻波兰,美国宣布对德国进行石油禁运。这使得德国失去了最重要的石油来源。不过,由于德国与苏联在二战前关系密切,这个窟窿主要由苏联的高加索油田填补了。

可是苏联与德国意识形态相悖,而且两者都有称雄欧陆之心,在战略上两国是天然的敌手拉比原油。因此1938年8月23日,希特勒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对自己的心腹说:“我与俄罗斯签订条约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我们将击垮苏联。”

既然将苏联视做了大敌,依赖苏联供应石油显然就太危险了拉比原油。因此希特勒竭力维持德国石油来源的多元化,以避免自己的能源命脉被苏联拿捏住。因此德国的仆从国罗马尼亚的油田尽管产量不高,却在希特勒眼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939年

11月30日,苏联以百万之众入侵芬兰拉比原油。入侵的苏军无论是兵力还是兵器都远远超过了苏兰,然而这场历时三个半月的战争,虽然苏联从芬兰手中夺取了卡累利阿地峡,但是苏军在此战中光是死亡就高达126875人!

芬兰在这场对抗苏联入侵的战争中,涌现出了白死神西蒙·海耶这样的世界第一狙击手(542名可证实的狙杀),可谓是虽败犹荣拉比原油

苏联军队的糟糕表现让希特勒大感意外之余,也心中生出了轻视拉比原油。当德国进攻波兰时,英法虽然没有行动却确确实实对德宣战了。如果德国真的继续向东进攻苏联,那么必须是倾国之力才行,可谁敢保证英法不会趁机在背后捅刀子呢?

相反苏联因为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孤立,德国进攻英法苏联绝对不会干预拉比原油。所以希特勒心里虽然对苏联念念不忘,但是他的头脑还是很清楚的,明白这时德国应该先打谁。

因此1939年11月他会见自己的将军们时说:“我们只有从西线的战事中解放出来以后,才能进攻俄罗斯,俄罗斯现在对我们不构成威胁拉比原油。”

苏军在苏芬战争中表现出的虚弱,反而坚定了希特勒先解决西线英法的决心拉比原油

西线战事进行的异常顺利,兵力兵器都不占优的德军,1940年5月10日对法国发起进攻,到了1940年6月18日法国贝当政府就宣布停止抵抗了拉比原油。德军在西线的速胜,让德国军政两界从希特勒到将军都飘了起来。他们武断地认为,精锐的西欧军队都如此不堪一击,那么苏联应该更是手到擒来。

1940年7月21日,法国投降才1个月时,希特勒便下令军方做进攻苏联的准备,他要求军队在1941年春季到来前便做好进攻东线的准备拉比原油。然而英国拒不投降坚持顽抗,令希特勒一时难以下定决心是否如期发动对苏联的进攻。

一直到1941年2月

13日,希特勒才彻底放弃了进攻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但是这也使得德军发起东线作战的计划不得不延期拉比原油

其实德国进攻英伦三岛的计划本就不切实际,英国为了防止德国登陆在英吉利海峡西岸,布置了以战列舰为主的本土舰队拉比原油。这支舰队遭到了轰炸英国本土的德国轰炸机群的重点照顾,但是却没有一艘主力舰在轰炸中被重创。

因此在不适宜潜艇活动的英吉利海峡,德国根本就缺乏有效的手段对付英国的战列舰队!所以即便德国能压制住英国的空军,可这支英国本土舰队德国也没有招能解决掉拉比原油。解决不了这支舰队,德国的渡海作战就只能是画饼。

德国之所以会主动发起西线作战,其实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军队规模拉比原油。德国的武装力量是靠借贷才建立起来的,这种个情况从一战后就一直延续,为了付利息德国必须不断找寻目标掠夺。如果德军一直无所事事,一年时间下来德国财政自己就爆了。

德国的借贷主要来自华尔街拉比原油,而且到了1945年德国大厦将倾时,依旧能通过瑞士银行向外发行债券,那么是谁当时在借钱给行将就木的纳粹德国呢?

因此放弃进攻英伦三岛后,德国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目标,只有通过掠夺德国的经济才不会爆,而德军也才能继续保持其巨大的规模拉比原油。放眼整个欧陆,既然英吉利海峡过不去,那这样目标就只剩下苏联了。

所以德国陆军对进攻苏联非常积极,陆军司令布劳希奇元帅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都对进攻苏联跃跃欲试拉比原油。哈尔德专门组织德国陆军参谋部进行了三次进攻苏联的推演,积极推进进攻苏联的计划。

而且不知希特勒是怎么想的,他武断地认为‘俄罗斯是英国在大陆上的一把剑’,只要打败了俄罗斯,英国就会主动投降拉比原油

拉比原油?那会英国比德国更仇视苏联吧?

对于德国的进攻,斯大林不是没有过担心拉比原油。与德国瓜分波兰,进攻芬兰,占领波罗的海三国,逼罗马尼亚割让领土,斯大林这一系列举动除了领土野心外,也有在苏德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的目的。

但是斯大林的这一系列举动基本上都取得了反效果,除了将芬兰、罗马尼亚两国推到德国一边外,也暴露了苏军的虚弱,更令希特勒感到了担忧使得东线战争大大提速拉比原油

这里面最愚蠢的就是苏芬战争,不但暴露了苏军的虚弱,而且芬兰是德国金属镍(电镀防锈的主要金属)的主要来源拉比原油。这让格外重视资源的希特勒,对斯大林进攻芬兰的目的产生了疑虑,使得他认真考虑是否要尽快对苏开战。

苏芬战争中苏军的拙劣表现,不仅仅让希特勒对苏联轻视,连绥靖到引火烧身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也两眼放光拉比原油。当获知德国进攻波兰时,他不是出兵进攻德国围魏救赵救援波兰,反而脑洞大开地担心德国下一步进攻苏联,如果得到了苏联的高加索油田后,会对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造成威胁。

于是他命令英国皇家空军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拉比原油,英国将自己的轰炸机集结到了中东,打算先发制人趁德国还没发起进攻苏联前,就用空袭摧毁掉苏联在高加索的油田!

最终拉比原油,英国这个找死的作战计划发起的时间定在了1940年5月中旬,而这个作战计划的名字叫做‘

大雷雨计划

拉比原油

不是希特勒5月上旬就在西线发起了进攻,那二战的进程恐怕就要彻底改变了拉比原油。英国真炸了高加索油田,苏联不把英国在中东、北非的地盘全推了,那它就不叫苏联了。英国在英吉利海峡面对的将不仅仅是德国机群,还会有苏联那漫天如蝗的机群。

所以,二战时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疯子拉比原油

由于种种原因,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一直延期,最终定在了1942年拉比原油。毕竟苏联太大了,德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然而,这时斯大林又去点了一把火,他在得到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后,继续向希特勒提出了罗马尼亚北布可维纳地区的领土要求拉比原油。北布可维纳地区面积不大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大概只有比萨拉比亚的五分之一。可是该地紧邻着罗马尼亚的石油产区,这令希特勒对斯大林的目的产生了警惕。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命令全力提速对苏联的战争准备,他命令在1941年5月德军就要做好准备发起进攻,这也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拉比原油

与现在网上讨论德国怎么怎么做就能灭掉苏联不同,无论是希特勒还是德军高层,并不认为德国具备灭亡苏联的实力拉比原油

无论是希特勒的德军最高统帅部(OKW),还是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OKH),它们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出奇的一致拉比原油。它们考虑的都是通过巴巴罗萨行动占领苏联的西部地区,也就是越过苏德1939年边境东进1920公里,最终沿着伏尔加河与苏联形成对峙。

这个作战的目标是,占领从北冰洋边的阿尔汉格尔,到里海边的阿斯特拉罕的苏联伏尔加河西岸地区;保证苏联的空军无法威胁到德国的本土,苏联仅存的乌拉尔工业区由德国空军去摧毁;逼迫苏联求和承认德国对上述地区的占领拉比原油

从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看,无论希特勒还是德军上层,对苏联广袤国土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拉比原油。他们都意识到德国无力占领苏联全境,因此准备用这种切香肠的办法迫使苏联就范。不过从上图也能看出来,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

有趣的一点是,希特勒和军方在是否将巴巴罗萨的作战目标,对准莫斯科上争议颇大拉比原油

德国陆军希望将重点定在莫斯科,它企图迫使苏军在莫斯科与德军决战,一次性地歼灭苏军主力拉比原油。而希特勒却对进攻莫斯科兴致缺缺,他认为抢夺资源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将进攻重点放在了乌克兰和高加索。

从其后战争的进程看,最终希特勒和军方相互间达成了妥协,德军南下夺取了希特勒垂涎的乌克兰工矿业区后,没再进一步向南推进,德军主力改变方向向着军方力主的目标莫斯科发动了进攻拉比原油

然而德军在基辅的大胜却延误了时间,随着苏联秋天的雨季降临,被泥泞道路困住的德军无法再继续东进,这为朱可夫调集援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拉比原油

德国主导战略上这种不断变化,为苏联争取到了时间,而这也说明德国对战争进程的预期并没有实现,因此希特勒难以再固持己见拉比原油。这一战略方向的改变,折射出了希特勒本身对进攻苏联信心不足。

进攻苏联是德国军政上层的一次集体狂赌,对于两线作战的弊端他们并非心中无数,但是德国庞大的战争机器需要源源不断的养料,一旦供应中断这机器就会崩塌,所以这种现实逼迫着他们硬着头皮发动对苏联的进攻,深陷两线作战的泥潭中拉比原油

希特勒对苏联发起进攻,是德国当时经济所必需的,而德国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乐见其成甘当帮凶,不过他们都不认为当时的德国能灭亡苏联拉比原油

评论